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补价处理的临界点计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则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对于涉及补价的情况,需要区分两种情形:
一是支付补价的企业,即支付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承担的负债)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二是收到补价的企业,即收到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式如下:
支付补价: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
收到补价: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收到的补价
此外,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则应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并确认相应的损益。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账务处理怎么做?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出资产按照处置资产相同的处理,换入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借: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公允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
资产处置损益(换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或借方)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等
以账面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借: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倒挤)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补价处理的临界点计算怎么理解?整体上来说,在上文提及到的相关计算公式中,小编老师分别从支付补价和收到补价两种情况来介绍的,相信你们读完之后应该对此补价临界点的计算有所掌握的。本质上来说,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补价的计算还是需要考虑到是否可以以公允价值来核算的,这个其中的内容还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你们有想要深入学习的话,可以来本网站上报名学习。